年轻人到制造业去

2021-01-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如何为“中国制造”强健筋骨,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从蒸汽机到燃油发动机,从电子管计算机到高性能芯片,纵观工业发达国家的历史,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以制造业推动国民经济全方位、立体化发展,获得了制造大国的地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国制造”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是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作为世界上工业体系、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能力不断增强。但是,从整体上看,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传统产业链亟须升级换代,在变幻的发展潮流中寻找新动能;新兴制造业需要补齐短板,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向智能制造转型的方向迈进。只有告别过去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外需拉动、粗放发展的模式,才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实现制造业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高的转变。

  尽管制造业的发展牵涉到方方面面的要素,但人的要素无疑起到关键的决定性作用。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青年的力量和担当。中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阶段,为实现“中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这代青年使命在肩,奋斗在我。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要遵循市场规律,满足变化的市场需求,从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候,“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的口号,见证了中国企业及时调整生产、提供急需防疫物资的社会责任。年轻人认识新生事物的敏锐度高,对市场需求拥有充分的感知力,善于发现制造业新的突破口。中国制造实现迭代发展,正需要这种基于市场的洞见。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工匠精神不可或缺。每到工厂密集招工的节点,“技工荒”的讨论时常在舆论场上浮现,“年轻人不愿去工厂”的发问引人深思。撑起中国制造业的未来,离不开一批技能卓越、经验丰富的产业工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在政策引导上下力气,也需要不断完善绩效激励机制,让新一代技术工人增强劳动的获得感和回报,让工匠身份真正赢得社会的尊崇与向往。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创新是最根本的动力来源。我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不容置疑,但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仍存在诸多限制与制约。制造能力跟不上社会需求,一些高新技术产品有能力设计却无法独立自主生产,让不少有识之士扼腕长叹。

  年轻人接棒“中国制造”,要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让制造业创新跟上时代节拍,争当新时代的能工巧匠。

  一个国家拥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在发展其他产业的时候才更有底气,在变幻莫测的历史风浪中才经得起考验、稳得住信心。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制造业只有在升级换代中才能永葆竞争优势,在全球竞争格局中脱颖而出。当前,制造业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向智能制造,迫切需要新鲜的力量和创新的思维。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广大青年投身制造业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