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播出6集纪录片《大阅兵2019》,揭秘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盛大阅兵式背后的点点滴滴。
10月1日上午,新中国以一场盛大的阅兵庆祝70岁生日。宽阔的长安街上,大军列阵,铁甲生辉!巍峨的天安门前,旌旗飘扬,举世瞩目!受阅部队以威武雄壮的强大阵容、昂扬奋进的崭新风貌、一往无前的磅礴气势,光荣地接受了习主席的检阅、党和人民的检阅。
这是一次检阅,也是一次战斗力的磨练。正如习主席所指出的:“军队建设各项工作,如果离开战斗力标准,就失去其根本意义和根本价值。”军事训练如此,此次的阅兵训练也是如此。
阅兵训练磨练了官兵的意志,更擦亮了军人的精神本色。长时间的训练,很多参阅队员的鞋底磨穿了、手套磨破了、手上肩上磨出了茧,但铁一般的意志、铁一般的信念从未改变。从高寒缺氧环境到北京的训练场,为锻炼耐热能力,适应坦克驾驶室50多摄氏度高温,轻型装甲方队驾驶员罗布平措和战友们穿着厚实的阅兵服,站在太阳底下暴晒。因为右肘尺神经损伤无法握枪,排面未能标齐被淘汰到排尾,院校科研方队队员林杰硬是将右手手肘固定,左手单手持枪,坚持中午不断加训,最终回到了受阅队员序列。正是无数个像罗布平措、林杰这样的受阅官兵,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用坚毅与果敢刻苦训练,才创造了这场铸就民族魂、提振强军志的阅兵盛典。
阅兵训练时刻对接的是战场需求。米秒不差,是这次阅兵训练的高频词。紧盯未来战场,核导弹方队要求零误差。因为在实战中,微小误差都有可能贻误战机、改变战局。为了按要求时间和速度精准通过天安门广场,东风-41核导弹方队驾驶员朱纪华除了训练时间,只要坐着的时候,都在用脚感觉油门踏板往下踩的力度,直到形成“肌肉记忆”。参阅官兵通过阅兵训练,强固了严谨的训练作风,与战场“零距离”对接,精准严谨、精益求精,使人装都处在临阵状态。
阅兵场也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课堂。在阅兵集训点中,有一座与众不同的方队食堂,整个食堂的上方悬挂着120面鲜红的战旗。特殊的布置让这座食堂变身为阅兵集训点上的军史馆。为了让手擎战旗的官兵由内而外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军人的那份自信与自豪,战旗方队利用餐前5分钟时间,轮流让队员讲所擎战旗背后的故事,以此来调动大家的参阅热情。对于战旗方队的参阅官兵来说,阅兵训练的过程,也是红色基因传承的过程。这次的受阅官兵当中,许多是90后,有的还是00后,而这种形式的赓续相传能让每一名参阅官兵明白,作为一名军人应该怎样铭记历史、怎样珍惜现实,又如何走向未来。
习主席在阅兵当天签署通令,嘉奖参加阅兵的全体人员。这是荣誉更是号召,是鼓舞更是鞭策。一次受阅,一生光荣。阅兵盛典带来的惊喜、自豪、震撼,还在各种媒体、不同国度传播,而胜利完成阅兵任务的队员,带着党和人民的褒奖,已经返回各自的部队和战位。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经验是永不停歇的播种机。我们应向受阅部队官兵学习,学习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好作风,并转化到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上,使“点上之花”结出“面上之果”。
如一位军事家所说:如果今天我们不创造未来,那么明天我们就会生活在过去。一路走来,人民军队跨越的步伐从未停下,而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新时代官兵的手上。激扬的人生,没有一劳永逸,只有朝着新的目标不断进取。强军的伟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朝着打赢高峰不断攀登。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阅兵场的铿锵正步,化为强军征程上的坚实脚步,撸起袖子干、挥洒汗水拼,“一步一个深深的脚窝,一个脚窝一首歌”,就一定能续写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辉煌历史。
(作者单位:32126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