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赉特旗发展现代农业纪实
绿色有机水稻机械化收割
□白玉亮
波光碧水交相辉映,田间栈道曲折向前。蓝天白云下,渠水汤汤、廊桥亭榭、径染花香。目光所及,尽皆如画,让人仿佛置身江南水乡。
这里就是国家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加销无缝对接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了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的华丽转身。
产业园于2017年9月正式获准创建,并于2018年12月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认定挂牌,是我区第一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也是获得全国认定的20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建成有全国最大旱作水稻种植基地,谱写着高效节水农业的新篇章,以及全国最大集中连片甜叶菊种植基地,让农民踏上了增收致富的快速路。
多年来,扎赉特旗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到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从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从转方式、调结构到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旗现代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踏上这片创造农业奇迹的热土,翻开历史厚重的扉页,你能感受改革开放跃动的气息。梳理回顾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扎赉特旗农业发展之路,总结历史经验,才能进一步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
扎赉特旗是典型的农业大旗,优越的地理资源、特殊的气候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为扎赉特旗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农业以较高的生产力水平闻名区内外,赢得了“塞上粮仓”的美誉。
曾几何时,农业始终伴着一个“穷”字。新中国成立时,扎赉特旗农牧业处于广种薄收,逐水而牧的原始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扎赉特旗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85年粮豆总产量达到15740.6公斤,每亩产量达到114公斤,农业总产值12439.5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扎赉特旗的农业发展故事也是杜文义和五道河子村的成长故事。
杜文义是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五道河子村党支部书记,今年53岁的他,一直在这片土地上耕种。从“二牛抬杠”到现代农机,从贫困村到小康村,从种田能手到职业农民,在这40年点点滴滴的变迁中,他充分感受到了农业改革所带来的红利。
“我们家8口人,包产到户一共分了40亩地。我从16岁就开始种地,那时候家里除了靠马拉犁杖,剩下的活都得人工。”杜文义笑着回忆当年往事,他说那时候家里没有农机,基本都是靠天吃饭,大家也不包地,自己家地都种不过来,销售的种子、化肥没有人买,种出的苞米七高八低。
1985年前后,杜文义家里花了1400元买了手扶拖拉机,告别了用牛马耕作的历史。同时,开始大面积使用化肥,土地收入眼瞅着提高了一大截,没过两年,他又换了一台小四轮拖拉机。耕作条件逐年变好,杜文义家里粮食收入越来越多,1998年他又承包了200亩土地,成为全乡种地最多的农民。
“那段时间还是靠着弯钩犁和四轮车种地,每次播种需要六七个人一块儿干活。又过了两年,就变成自动爬犁,还用上了播种箱,这一下就少用了5个人。后来,自动犁又更新了,马力变大了,又有了精播犁。”杜文义回忆说,在他的种地生涯里,家里的农机换了六七批,每次更新都使种地成本有所降低。
如今,农业机械化迅速普及,推动扎赉特旗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每年春耕秋收,大型播种机、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成了乡村一大壮景,“锄禾日当午”已经成为历史。“过去靠人力,现在靠农机,粮食越收越多,农活越来越轻。”杜文义笑着说。
因为四处收粮,杜文义看到外地许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起来,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自家从1998年到2011年的时间里,土地收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这让他突然意识到,只靠自己“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要向“抱团发展”转变。2012年,杜文义当选新一任的村党支部书记,这让他有了胆量成立合作社,流转群众的土地集中进行耕作。
2014年,在扎赉特旗农业局的项目支撑和技术指导下,杜文义决心带着大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甜叶菊种植面积,当年喜获丰收,社员分到了每亩880元的保底分红。
尝到结构调整的甜头,2015年,杜文义又开始尝试“旱改水”,种植了5000亩水稻,2017年,五道河子又率先示范种植了2000亩旱作水稻。
2018年,五道河子已经拥有2万亩基地,1万亩是甜叶菊,1万亩是绿色水稻,合作社成员达400余人。在合作社的带动下,2018年末,五道河子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3.5万元。
杜文义感慨地说:“以前靠经验种地,现在浇水、施肥、打药样样都讲科技,还要紧跟国家政策形势、补贴、市场信息,不仅要讲究高产、稳产,还要重视绿色有机。”在他看来,现在他的种地生涯正在面临一个新的节点:要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杜文义和五道河子村的农业转型之路,是扎赉特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驶入快车道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扎赉特旗积极推进结构调整,通过政府引领、政策扶持、大户带动等措施,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推动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今年,扎赉特旗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绿色发展引领区,巩固国家认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1万亩。围绕“两袋米、两头牛、两盒糖”产业布局,落实产业振兴扶持政策,稳定玉米种植面积300万亩、水稻90万亩,绿色有机大米认证面积达到21万亩,种植甜叶菊12万亩、甜菜10万亩、大豆70万亩,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35亿斤以上;鼓励发展奶牛,侧重发展肉牛,着重发展安格斯牛,安格斯牛存栏达2万头,牧业年度家畜存栏总数达到290万头(只/口)。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2017年,扎赉特旗成为自治区唯一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的旗县,为扎赉特旗农业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为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初秋时节,正是各种农作物管理的关键时期。产业园智慧农业示范区,蒙源粮食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水稻基地内,两架无人机正在喷施有机肥,随着“嗡嗡”的低鸣声,肥料均匀地喷洒在了稻田里。“原来靠人工施肥一人一天只能完成30亩作业,现在用一台无人机一天就可以作业三四百亩地,一亩地至少节省成本30元到50元。”说到智慧农业示范区,蒙源粮食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佰刚连连称赞。
去年,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和园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购机奖补政策的帮助下,王佰刚仅用40万元就购买了总价值200万元的植保无人机、水稻收割机、1804拖拉机等设备。同时,园区还为他的基地配备了北斗自动导航、溯源视频监控、谷物测产智能装备、精准喷药、虫情测报等智能设备,稻田的墒情、苗情、病虫害情况都能实时监控并进行智能控制。
“踏上了智慧农业发展快车,农民也能和高科技结缘,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田间作业,省心省时又省力。”王佰刚说,从春种、夏季田间管理到秋收和稻米加工,基地将现代科技运用得淋漓尽致,传统农业模式下费时费力的农业生产现在变得简单易行,更重要的是,水稻产业发展质量更好、效益更高,更加绿色,原来按斤卖的大米现在变成按亩卖,农民钱包越来越鼓。
产业园智慧农业示范区在好力保镇古庙、五道河子、巨宝、乌鸦站、巴岱等5个村,有16万亩核心示范区,目前10万亩农田配备了600套田间各类感知设备,农业示范区变身智慧农场。
“智能设备将收集观测到的数据回传到产业园物联网+智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这里就像一个智慧大脑,整个智慧农业示范区,包括全旗的农业大数据都在这里汇集,经过分析处理然后发出指令。”扎赉特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许慧敏介绍说,9大系统平台直接管控10万亩智慧农场,千余套田间信息采集、视频监控终端实现科学决策,百余套农机智能装备实现精准作业,正在颠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种模式,“一台电脑唱主角”成为产业园内田间地头的真实写照。
如今,全国农业信息化领域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的院士工作站在这里建立,我区第一个无人生态农场在这里诞生,科技带来的田野革命不仅推动着扎赉特旗农业提质增效,更富了农民的钱包。目前,产业园区农产品订单率达到8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元,是全旗农民人均收入的2倍多。
大米每公斤能卖上百元,这不是幻想,而是近两年来扎赉特旗实实在在发生的事儿。而这得益于开展稻鱼、稻鸭、稻虾、稻蟹等“稻田+”生态立体式农业共养模式,以及不断探索实施的“我在扎赉特有一亩田”私人订制认领活动。
据了解,现已建立私人订制生产基地7000亩,每亩绿色水稻田售价6600元,有机水稻田每亩售价12000元,大米的销售方式由以前的按斤卖转变为现在的按亩卖。
2018年,随着兴安盟大米品牌推广,借助京蒙扶贫协作优势,扎赉特大米被成功推进了北京、杭州等市场,扎赉特大米在北京创下了8天热卖200万斤、销售额近千万、3个月实现大米销售近4000万元的奇迹。
“现代农业产业园让扎赉特大米有了中高端品质,占领了中高端市场,服务到中高端人群,也实现了从‘卖米’向‘卖地’转变,增加了附加值,延长了产业链。”许慧敏说,产业园受益农户达6800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打造了人均纯收入3万元以上的7个产业振兴的模范村、乡村振兴样板村。
站在历史的新坐标上,产业园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聚集“生产+加工+科技”等现代生产要素,构建大基地、大科技、大融合、大带动、大加工“五位一体”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奋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
来源:兴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