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29日宣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6月5日至7日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同一天,以“中国与俄罗斯:新时代的合作暨中俄建交70周年”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俄智库高端论坛在莫斯科开幕。中国原国务委员、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中方主席戴秉国,俄联邦政府副总理、俄中政府首脑定期会晤筹备委员会俄方主席马·阿基莫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俄罗斯前外长、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伊戈尔·伊万诺夫,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等中俄政府官员、智库专家、高校学者参加。
在中俄智库高端论坛上,中俄双方紧扣两国关系脉搏、评估关键领域合作成果,就双边合作重大问题坦诚交换意见。双方一致认为,值此建交70周年之际,中俄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保持一致、相互支持,两国关系处在历史最高水平。
回顾历史,中俄要“世代友好、永不为敌”
中国原国务委员、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中方主席戴秉国指出,在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俄两国关系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正常、最健康、最成熟、最有质量的新型大国关系,“我相信在这个大厅里的所有人,都打心眼里对此感到十分高兴”。
戴秉国说,中俄即将迎来建交70年的日子。为了下一个7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中俄友好,我们应当牢记几个经验。首先,我们两个大国、邻国、强国,一定要“世代友好,永不为敌”。这是两国关系中重于一切、大于一切的事情。两国永久友好,我们两家好,世界就好,带来的不仅是两国持久的发展、繁荣和富强,而且对世界的持久繁荣和和平也是重大贡献。两国敌对,那对两国都是灾难,对世界也是如此,后果不堪设想。最近持续30年的友好关系,应与时俱进地永远发展下去。其次,我们两个大国、邻国、强国,一定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这是我们两国关系不断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对此,任何时候、任何人都来不得半点马虎,言行要高度一致,要尊重对方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尊重对方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尊重对方优秀的传统和文化,支持对方发展创新,理解和支持对方自主实行的对外政策。最后,我们两个大国、邻国、强国,一定要永远在政治上“相互信任,互不猜疑”。政治互信始终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问题,也是保证世代友好的关键。如果这个出问题,问题就很大。可贵的是,走过了70年的风雨之路,我们双方都懂得应该怎样来正确处理两国关系,确定了一整套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原则,并且以各自的实际行动建立了经得起风雨考验的政治互信。
戴秉国说,我们要清醒看到,在这个世界上,支持我们两国高层次发展的人居多,但是不希望、搞破坏的也有。中俄两国关系大厦不是用纸垒起来的,甚至也不是用砖砌起来的,而是超高强度的钢铁构建起来的,是两国民心凝聚起来的,是雷打不动,任何外力摧毁不了的。双方还在不断加固这个友谊大厦。我们要充满信心,今后几十年,中俄两国的发展都面临良好的国际大环境,历史性大机遇,放眼全球,现在和几百年的世界,同70年前建交时也不同,同20年前“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之时更是不同,尽管天下仍然不公平、不太平,不确定性仍然很多,有人还很蛮横霸道,中俄两国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全面战略协作的任务依然艰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永全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向苏联学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过程,基本上是在苏联的指导下完成的,并且是与苏联对华援助配套安排的,苏联的156个援建项目由此诞生。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大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人民的援助是不可替代的,例如中苏1954年4月签订了帮助中国和平利用核能协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原子能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帮助中国培养了大量核工业人才……
俄科学院远东所所长谢·卢佳宁称,两国建交70周年里,经历了两个重大事件,即1950年2月14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2001年7月16日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而后者将俄中关系推上了发展正轨。
中国外交部29日宣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6月5日至7日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同一天,以“中国与俄罗斯:新时代的合作暨中俄建交70周年”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俄智库高端论坛在莫斯科开幕。中国原国务委员、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中方主席戴秉国,俄联邦政府副总理、俄中政府首脑定期会晤筹备委员会俄方主席马·阿基莫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俄罗斯前外长、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伊戈尔·伊万诺夫,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等中俄政府官员、智库专家、高校学者参加。
在中俄智库高端论坛上,中俄双方紧扣两国关系脉搏、评估关键领域合作成果,就双边合作重大问题坦诚交换意见。双方一致认为,值此建交70周年之际,中俄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保持一致、相互支持,两国关系处在历史最高水平。
回顾历史,中俄要“世代友好、永不为敌”
中国原国务委员、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中方主席戴秉国指出,在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俄两国关系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正常、最健康、最成熟、最有质量的新型大国关系,“我相信在这个大厅里的所有人,都打心眼里对此感到十分高兴”。
戴秉国说,中俄即将迎来建交70年的日子。为了下一个7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中俄友好,我们应当牢记几个经验。首先,我们两个大国、邻国、强国,一定要“世代友好,永不为敌”。这是两国关系中重于一切、大于一切的事情。两国永久友好,我们两家好,世界就好,带来的不仅是两国持久的发展、繁荣和富强,而且对世界的持久繁荣和和平也是重大贡献。两国敌对,那对两国都是灾难,对世界也是如此,后果不堪设想。最近持续30年的友好关系,应与时俱进地永远发展下去。其次,我们两个大国、邻国、强国,一定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这是我们两国关系不断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对此,任何时候、任何人都来不得半点马虎,言行要高度一致,要尊重对方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尊重对方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尊重对方优秀的传统和文化,支持对方发展创新,理解和支持对方自主实行的对外政策。最后,我们两个大国、邻国、强国,一定要永远在政治上“相互信任,互不猜疑”。政治互信始终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问题,也是保证世代友好的关键。如果这个出问题,问题就很大。可贵的是,走过了70年的风雨之路,我们双方都懂得应该怎样来正确处理两国关系,确定了一整套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原则,并且以各自的实际行动建立了经得起风雨考验的政治互信。
戴秉国说,我们要清醒看到,在这个世界上,支持我们两国高层次发展的人居多,但是不希望、搞破坏的也有。中俄两国关系大厦不是用纸垒起来的,甚至也不是用砖砌起来的,而是超高强度的钢铁构建起来的,是两国民心凝聚起来的,是雷打不动,任何外力摧毁不了的。双方还在不断加固这个友谊大厦。我们要充满信心,今后几十年,中俄两国的发展都面临良好的国际大环境,历史性大机遇,放眼全球,现在和几百年的世界,同70年前建交时也不同,同20年前“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之时更是不同,尽管天下仍然不公平、不太平,不确定性仍然很多,有人还很蛮横霸道,中俄两国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全面战略协作的任务依然艰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永全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向苏联学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过程,基本上是在苏联的指导下完成的,并且是与苏联对华援助配套安排的,苏联的156个援建项目由此诞生。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大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人民的援助是不可替代的,例如中苏1954年4月签订了帮助中国和平利用核能协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原子能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帮助中国培养了大量核工业人才……
俄科学院远东所所长谢·卢佳宁称,两国建交70周年里,经历了两个重大事件,即1950年2月14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2001年7月16日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而后者将俄中关系推上了发展正轨。
着眼未来,推动中俄关系“更上一层楼”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强调,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俄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在风险挑战面前,中俄应展现共同的责任担当,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上一层楼。
谢伏瞻说,双方应进一步加强合作。第一,深化和扩大战略互信,继续发挥大国外交的示范作用,共筑命运共同体。中俄超越了“零和博弈”、冷战思维等旧框框,为世界展现了两个大国求同存异、睦邻友好合作精神。第二,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而有效的协调配合,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成为促进国际和平稳定的建设性力量。中俄应坚定不移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第三,促进经济利益融合,努力为新技术革命的实现创造条件,为世界稳定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中俄应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推动市场扩大和制度创新。
俄罗斯前外长、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伊戈尔·伊万诺夫说,俄中处于未来国际秩序的中心。在全球各个领域,两国实力均处于领先。双方之间相互紧密协作,必要时相互支持,不仅有能力保护我们自身安全、在国际舞台上捍卫各自利益,还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迫切问题,为保障世界安全作出贡献。
伊戈尔·伊万诺夫说,两国间正在开展的政治对话,也向我们战略学界提出了艰巨任务,即不仅应关注现有趋势和问题,而且还应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如何向前发展提出新见解。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玉军则认为,发展中俄关系,在正确处理好中美俄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摆脱“三角关系”的陈旧思维方式、不搞“二对一”的对抗的同时,还要依照市场规律和互利原则,有条不紊地推进中俄经济合作,既要看到中俄经济合作巨大潜力,也要看到它的现实约束与增长边界。
俄外交部第一亚洲司司长格·季诺维也夫说,为进一步提升俄中关系,政治领域应当维护各自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安全领域需加强军事、军技合作,应对新挑战、新威胁;人文领域促开展民间、青年交流,让世代友好得以延续;国际舞台要密切联合国及多边框架内的合作,提供俄中共同解决方案。
(光明日报莫斯科5月30日电 驻莫斯科记者 韩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