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效应逐步显现

2017-07-12

  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注入持久动力。

  自2015年底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实现路径逐步清晰。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市场预期和信心有效提振,工业企业利润持续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改革的综合效应开始显现。

  供给侧改革赢得“点赞”

  日前,经合组织(OECD)一份名为《G20结构性改革进展的技术性评估报告》指出,中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生产率增长、高水平就业。不仅如此,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机构也纷纷点赞中国经济,认为中国经济走势平稳,增长后劲十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40个工业行业中有34个实现了同比价格的上涨,行业供求继续改善。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6.7%,增速比4月份加快2.7个百分点,企业经营效益进一步回暖。

  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回暖的背后,是供求关系的改善、市场活力的增强、生产预期的向好。这其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过去一年,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年共退出钢铁、煤炭产能分别超过6500万吨、2.9亿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今年以来,紧紧抓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上述各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进展顺利。前5个月,钢铁、煤炭去产能分别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的84.8%和65%;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8.5%;市场化债转股框架协议签约总金额突破1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62元,同比减少0.04元;生态环保、农业、水利等短板领域投资快速增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经济在转型阶段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正确路径,必将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产生深远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召元说。

  “工资单”折射发展之变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一份“工资单”,引来了众多网民的关注。这份针对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的调查数据,从不同纬度勾勒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清晰脉络。

  “比如,2016年采矿业平均工资由上年的下降3.7%转为增长1.9%,信息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比上年增长9.3%,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在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首席统计师孟灿文看来,去产能让部分行业市场效益改善,工资增长情况好转,而新兴产业工资的较快增长,表明新动能培育正在加快。

  提高有效供给,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去产能的“减法”,为先进产能挪腾出了发展空间,倒逼了低端产能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创新的“加法”,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了新旧动能的转换。

  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5.3%,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7.8%提高到8.1%。从上市公司数据看,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上市企业利润率达9.8%,比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总体高出2.6个百分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带来了创新的“乘法”和简政放权的“除法”。“双创”“互联网+”等触发的创新驱动,正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澎湃动力,而随着“放管服”、减税降费等改革举措落地,企业税费及制度性交易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市场活力将得到更多释放。

  谋求关键领域更大突破

  今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从“攻坚”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不断走向纵深。

  7月1日起,一批新的减税降费措施开始实施,加上此前已出台的4批减负政策,“全年为企业减负万亿元”的承诺已提前兑现。

  不仅如此,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第三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实施等一系列改革方案今年相继落地,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新的制度供给,营造了更优的市场环境。

  在我国经济进一步企稳向好的同时,产能过剩与需求结构升级之间矛盾仍较为突出,一些领域的金融风险显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对此,专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头连着经济发展新常态,一头连着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同时,加快财税金融、国企国资、农村土地制度等方面取得突破,真正发挥好供给侧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牵引作用。

  经济新常态下,保持战略定力,谋划长远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国实践不仅将助力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还将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一份生动的“中国方案”。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