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智能制造,抢占产业发展“智”高点

2017-06-03
来源:宜兴日报    

  

  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应运而生。

  一路走来,从江苏、浙江到广东,先进装备制造业、机器换人、工业4.0、制造业2025战略……这些与制造业智能升级有关的表述,既是十个先进县市区转型升级发展的主题热词,也成为各地争抢决胜未来先发优势的积极实践。

  智造引领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走进位于惠山区的无锡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偌大的车间只闻机器响,不见人踪迹,机器人挥舞着手臂卖力干活,一锭铝锭进入生产线,10多秒后出来已是轮毂成品。去年,戴卡年产240万件轻量化车轮智能生产线建成投产,原来600人的用工规模,一下减少到260人,人均劳动生产率从每年4500套提高到10000套。智能化给传统制造业带来的生产效率几何级提升,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如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制造业,曾承载着惠山的荣光与梦想——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苏南模式从这里起步。然而,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以改革创新闻名的“惠山制造”一度遭遇转型瓶颈。焦灼之际,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中国制造2025”,给“惠山制造”打开了新变革的机会之门。2015年,惠山在省内率先提出“智能制造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国内首个智能制造地方标准,成立省内首个智能制造服务联盟。在一揽子引导政策中,有一条特别有吸引力:对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该区按照企业智能设备投入额的15%给予奖励补助。在这一政策引领下,惠山区大批企业义无反顾地加入到转型洪流中。截至去年底,惠山已成功培育57个智能制造项目、20个智能装备(产品)、3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和3家智能工厂等,数量居无锡市之冠。如今的惠山,许多工厂里傻大笨粗的设备已被一个个机器人所取代,代表智能工业高端水平的“指尖工厂”,也在惠山展现出现实模样。当下,惠山明确将智能制造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编制“智能制造新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实施高端换低端、数码换机械、成套换单台、智能换人工等行动,计划今后3年内培育200家智能制造创新示范企业,在全省率先建成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区。

  新旧动能转换之际,面对人口红利优势减弱、劳动力成本增加以及产业竞争加剧等因素,谁能在智能制造领域捷足先登,谁就能抢占先机。向“智造”要红利和竞争力,同样成为常熟人的共识。常熟最大的传统产业——纺织服装,正大力推进“机器换人”,通过生产设备“大换血”,革新生产模式,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该市的拉波尼服饰公司与缝纫机企业联合推出智能云模机,一名工人能操作4台机器,机器智能化、自动化识别生产任务、检测生产故障等,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记者手记】

  在《中国制造2025》、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和德国“工业4.0计划”等计划中,智能制造被冠以集成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的先进制造系统。简而言之,它是工业新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

  采访中,从各地出现的“星星之火”可以看到,智能制造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不二目标,但方向和目标明确了,并不意味着具体战术路径就清晰。要彻底练好智能制造这套“拳法”,还得从“扎马步”开始。惠山区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就表示,尽管有许多企业开始加大智能设备的引进,但整体制造业发展水平仍参差不齐,缺乏可以叫板国际竞争的自主创新。德国人现在讲工业4.0时代,实际上,我国大部分企业还在2.0或2.5的阶段,离智能化还很遥远,目前主要以自动化、数字化为主。

  诚然,由传统制造通向智能制造绝非一条平路,无论是高效协作融合,还是企业内部生产的定制化、敏捷化,都离不开原有的基础。成功的例子证明,智能制造不是盲从,也不是简单移植而来,它是从高效的“软件”——企业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等,和柔软的“硬件”——智能设备及相关信息数据支持体系等内生而来。也就是说,智能制造的水平,依然由企业的水平所决定。为适应时代变革趋势,原有的基础现在必须改造升级,且时不我待。

  常州龙城精锻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资料图片)

  □策划:记者 程 伟 芮占良 史志强

  □撰稿:记者 李 震 耿 蕾 杜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