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城乡社区治理。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大力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全方位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
社会治理创新是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如何创新社会治理进行了部署,其中三个新亮点值得关注研究与认真落实。
着力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完善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重在制度建设。改进基层社会治理方式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坚持系统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要完善基层民主决策、民主治理机制,构筑全社会共同治理公共安全的网络联系和信任关系,做到知风化险、规避风险。社区治理是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及辖区单位、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等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协调合作,有效供给社区公共物品,满足社区需求,优化社区秩序的过程与机制。要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城乡社区治理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群施策。乡村社区治理,重在推动社区自治、发展社区公益、改善农民生计,不断增进农民福祉。城市社区治理,重在完善“平安网格”工作机制,推广“楼宇建党委、楼道建支部”党建模式、“一站式”交通事故调解处理模式等载体,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在形成诚信守法的长效机制。当前,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商业欺诈、制假售假、非法集资等现象仍大量存在。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能够记录社会主体信用状况,揭示社会主体信用优劣,警示社会主体信用风险,整合全社会力量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另一方面能够调动市场自身力量净化环境,降低发展成本与风险,弘扬诚信文化。要大力推进诚信守法,加强普法教育,强化制度约束,形成诚信守法的长效机制。要加快建立基于公民身份证号码的信任根制度,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切实推行手机号码、银行卡、网络实名制。要建立违法犯罪记录与信用、职业准入等挂钩制度,强化对守信者的鼓励和对失信者的惩戒。要坚持推行实名制与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并重,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
大力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全方位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必须健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网络突发事件等公共安全监管机制,确保公共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一要治早治小,不断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提升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效。依托基层组织,完善社会矛盾滚动排查、及时预警机制,努力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二要善于化解,构建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引导群众更多地选择非诉讼渠道和方式解决纠纷。拓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法律工作者等第三方参与纠纷化解的制度化渠道,吸收专家参与技术性、专业性领域纠纷解决工作,提高纠纷化解权威性、公信力。三要有效打击,通过破获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刑事治安案件,集中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和犯罪团伙,同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突出问题和复杂场所进行重点治理,进一步完善防控机制,切实提升社会治安管控力。
(作者:杨宜勇,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